在当前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面推出的背景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实施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做好现场分布点取样、运输流通、样品保存、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加强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坚持持证上岗的监测人员;使用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定期检查或校准,必要时进行期间检查;严格检查报告质量。让具有代表性、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为政策制定和技术研究提供基本数据支持,更好地为土壤保护和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1、样品采集、运输流通和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1.1样品采集和运输流通的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监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采样造成的误差可能大于分析试验造成的误差。土壤环境监测的分布点和采样应严格按照HJ/T《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66-2004有关规定。
点位布置:为了使采集的样品具有相同的代表性,布点应遵循“随机”和“等量”原则。分布方法简单随机,块随机和系统随机;基本样品数量可通过平均方差和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分布点数量应满足样品容量的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至少设置3个点,并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调查区域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实际工作。样本采集:样本采集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可直接对土壤污染调查和面积较小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调查。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农田土壤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不同类型的土壤采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操作。
运输流通:在样品采集现场,仔细填写样品采样记录、样品标签和样品信息登记表,逐一检查样品,对样品进行分类包装,严格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样品损失、混淆和污染。样品由专人送到实验室后,送货人和接收人应同时清点和核实样品信息,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双方应保存交接单备查。
1.2.样品制备和保存的质量保证
样品准备:实验室应设置空气干燥室和研磨样品室,空气干燥室应通风良好,清洁,无灰尘,无挥发性化学物质,避免阳光直射。样品生产人员和样品管理员应同时检查核实,移交样品,并在样品移交表上签字确认。还应有相应的空气干燥、粗粉碎、研磨、筛选、样品安装所需的工具和容器,样品操作应符合规范要求,严格防止标签和样品混合,防止样品制造工具造成交叉污染。
样品保存:样品保存方法是否合适,保存时间是否符合要求,会影响样品试验结果。易分解或挥发性不稳定成分的样品应在低温下保存和运输,并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需要新鲜样品的土壤样品应使用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以下避光保存,应使土样充满容器,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完成检测。
预留样品在样品在样品库中,一般保存2年;分析后的剩余样品也移交样品库保存,一般保存半年。土壤样品的储存、接收和清洁需要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