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检测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总土质检测可划分为国家区域土壤背景、农用地环境、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
土壤环境检测的一般步骤:
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监控单元分为网格,每个网格编号,确定采样点样品数量,随机选择规定样品数量的样品,样品号码对应的网格号为采样点。可采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等方法获得随机数。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数据,如果监测区域内有几种明显的土壤类型,该区域可分为几块,每块污染物均匀,块之间的差异明显。将每一块作为一个监控单元,然后在每一个监控单元中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优于简单的随机布点,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
监测区域分为几个面积相等的部分(网格划分),每个网格布置一个采样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若该地区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的随机布局比简单随机布局采集的样品更具代表性。
布点数量
土层监测布点数量应符合样本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本量均为较低样本量值,实际工作中,还需依据调查目的、测量精度、被测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至少设3个点。
根据调查精度的不同,区域土壤环境调查可以从2.5km、5km、10km、20km、40km中选择网格布点区域内网格结点为土壤采样点数。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预取样:根据背景资料和现场调查结果,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分析和测定,以初步验证污染物的空间差异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订监测方案(选择布置方式,以及确定监测项目和样本数目)提供依据,预取样可以和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形式取样:根据监控方案,进行现场取样。
辅助取样:在正式取样试验后,发现布设的样品点不能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应增加取样点补充取样。
小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和突然发生的土壤污染事故调查都可以直接取样。
样品流转
取样时要逐件检查取样,取样标签及取样记录,取样记录检查无误后分类装箱。
严格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混淆和污染。避光外包装对光敏感样品。
土样送交实验室后,送样人与接样者同时进行清点、核对,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名确认,由双方保存一份供双方核对。
样品保存
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对于易分解、易挥发等不稳定成分的样品,土壤检测公司应采用低温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试验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4℃以下的密封聚乙烯或玻璃容器避光,样品应充满容器。应避免将样品放入待测组分或干扰试验的容器中保存,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样品应选择玻璃容器。
预留样品
预留样品在样品库造册保存。对剩余样品进行分析,待所有数据报告完成后,也移交样品库进行保存。对取分析后的剩余样品一般保存半年,保留样品一般为2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议样品一般要一直保存。